作家蒋胜男分享自己与年轻人的对话。

有人问:

“我为什么克制不住我自己,明明下班那么累了,本身睡眠时间都不够了。

但是在睡觉之前,还是要刷一下手机,刷个视频、刷个微博、抖音之类的。

这个状态是不是因为自己太不争气了?”

蒋老师回答说:

“你不要自责,这不是你的错。

这也不是你不够努力,而是你的身体在自救,它为了避免你的情绪崩溃在自救。”

蒋胜男的话击中了很多网友的心,大家瞬间原谅了自己。

谁说非得像机器一样“除了工作还是工作”才是“争气”?

谁说玩手机、刷视频、打游戏就一定挂钩“不求上进”?

连科学研究都已经发现,长时间抑制潜意识的情绪如果没有释放掉,累积在身体里。

甚至会变成内伤、疾病与细胞病变,严重的会导致癌症。

所谓精神压力过大、猝死的案例,这些年一点都不少见。

那为什么还非要压抑自己的情绪?

情绪怪圈,想逃逃不了

有时候,我们都会陷入这样一个怪圈:

工作了一整天,精神和肉体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,尽管已经深夜,但不知怎么地就是不愿意进入梦乡。

总想刷刷短视频、追追剧,甚至玩一玩“消消乐”的小游戏。

因为你觉得,这是一天当中,唯一属于自己的时间。即便,第二天还要忍受清晨闹钟的刺激。

就这样,每天晚上,你都义无反顾地决定熬夜,然后在临睡前陷入一阵自责。

日复一日,仿佛是个无法逃脱的怪圈。

我的朋友小A,因为公司通勤距离较远,每天不到七点就要起床,晚上总得十来点才能到家。

她说,每天一到公司,脑子就像是被无数忙碌的小人占据,一天下来简直是一场脑力搏斗,常常感到疲惫不堪。

即便如此,由于对工资待遇很满意,她也不愿意轻言辞职。

为了缓解工作压力,她想到了一个能够让自己“放松”的方法:

利用每周一天的休息时间,参加旅行团。

这些旅行团的出发时间总是在清晨6点左右,也就意味着她凌晨4点就要起床,晚上到家也比平时上班早不了几分钟。

回到家,身体其实也已经非常疲惫。

这时,再想想一周堆积下来没有洗的衣服,上周做好的周日学习提升规划,她又觉得,自己把时间“浪费”了。

有时,她还会选择另一种“放松”的方式:

晚上去live house蹦迪。

毕竟,夜场生活看似不会影响早起床,而且还能释放压力。

但有时蹦完迪回到家,比熬夜还要晚几个小时。

脑袋里嗡嗡地想着一件件被搁置未办的家务、生活、学习的事,她整夜都难以入眠。

这就像是一个“怪圈”。

像小A一样,我们很多人在工作繁忙的间歇中,在无休止琐事的夹缝里,被负面的情绪填满了脑袋想要爆炸。

我们想要逃离,不管是玩手机,还是旅行和蹦迪,只要能够逃离这快要让人头脑爆炸的负面情绪。

我们都愿意尝试自己所知道的任何一种“放松”方式。

但大多数的时候,我们却掉入了另一个“怪圈”,追寻放松的道路上,却因“不得”的感觉而产生了更多的负面情绪。

纵欲,是你的身体在自救

当你觉得身体充满了负面能量,想要通过一些看上去“浪费时间”“不上进”的方式去放松一下的时候,不要有太多负担。

更进一步,如果平时能够多给自己的情绪做一些“按摩”,打好放松情绪的提前预警,“负面情绪爆棚”的时刻,对你来说也会减少许多。

心理学大师罗伯特·迪尔茨,曾分享过一个关于他父亲的故事。

他的父亲,一个几十年烟龄的老烟枪,每日两包,雷打不动。

每当罗伯特试图说服父亲戒烟,都会遭到冷冷地拒绝。

有一天,他邀请父亲进行一次催眠探索,想要深入了解父亲为何如此执着于吸烟。

在催眠状态下,罗伯特引导父亲重复吸烟的动作,感受每一个细节。

父亲慢慢地拿起烟,点燃,深深地吸了一口,再缓缓吐出。

他的脸上露出了一种愉悦和满足的表情。

突然,父亲用低沉的声音说:

“这是我唯一属于自己的时间。”

这句话让罗伯特震惊不已。

在工作的压力与家庭的琐事之间,父亲需要一个属于自己的时刻来放松和恢复能量。

父亲给自己找到了一个出口。

他说:

“为了这么一点独属自己的时间,我连命都可以不要。”

人们的行为往往源于内心的需求和情感。

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和情感体验,这些情感和需求直接影响了我们的行为选择。

沉溺于及时行乐的欲望,其实是心灵在寻求一种自我救赎,一种自我安慰的方式。

然而,过度追求低级的欲望往往会导致精神的迷茫和生活的空虚。

相反,追求那些能够带来深层次满足的欲望,才是真正值得努力的方向。

尽管过程可能充满痛苦,但一旦成功,内心会感到无比的满足。

拯救情绪,用好这三把钥匙

刷到过一个朋友圈文案:

说实话,我们都是在黑夜里崩溃的俗人。

成年人的世界总是一边崩溃,一边治愈。

诚如周轶君老师所说:

“焦虑是一个非常虚幻的情绪,我们的脚踩到具体的路径上,一步一步往前走的时候,就没有了焦虑。”

如果你不知道应该怎样做,不妨试试读书、跑步、冥想这三个方式:

a.运动

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就曾说过:

阳光、空气、水、和运动,这是生命和健康的源泉。

日本作家松浦弥太郎在担任《生活手贴》总编后,一天24小时在线,全年无休,这样的工作负荷让已经年过40的它,感到力不从心,失眠、甚至长出来疱疹。

松浦弥太郎看着医生开出的药物,陷入了沉思,他知道自己得做出改变了。

于是,43岁那年,他决定去跑步。

50岁那年,他完成了一场马拉松,并写了一本书叫《只要我能跑,没有什么不能解决》

他还说:

“借由跑步的各种准备,你会发现很多生活中重要的事,本来看不清楚的东西也会变得清晰。

只要努力锻炼强健的体魄,无论几岁都能持续挑战新事物。”

藉由跑步,我们在满负荷的工作之外,得到了身体和灵魂上的放松,生命因此更加健康。

b.阅读

苏童说:

“阅读从某种意义上,也是一种积聚能量的过程。”

安静地读一本书,就像在与一位智者对话,让自己的心灵得到片刻的宁静,也更加明了自己要走的道路,坚定自己的脚步。

董宇辉也曾经历过一段迷茫和无助的时光。

那时,他绕着北大校园一圈又一圈地走,思考着自己未来的方向。

正当他陷入深深地思考时,一本书——《额尔古纳河右岸》进入了他的生活,像一道光照亮了他的内心。

书给了他内心深处的抚慰,他从中汲取到了力量。

董宇辉说:

“书不一定能回答你的问题,但书能让你不纠结这些问题。”

当你从书中感受到宇宙的浩瀚,感受到世界的辽阔,感受到生死命运的无常,对于那些发生在自己身边,鸡毛蒜皮的小事,便觉无足轻重。

当你将自己的能量,更加集中在要做的事情上的时候,真正体验了那句:

将军赶路,不追野兔。

c.冥想

《心流》的作者米哈里曾说:

“所有幸福都源自我们内心的秩序。”

纠结与困扰,往往源自内心杂乱无章的思绪。

这些杂念像是一支嘈杂的乐队,在心灵的舞台上演奏着混沌的旋律,干扰着我们的情感和思考。

想要找到真正的宁静,就需要将精神与外界的喧嚣分隔开,全身心专注于眼前的事务。

试着将人生切换到“冥想模式”,让内心重新找回那份宁静而有序的状态。

在冥想的过程,如同整理一间凌乱的房间,清理掉那些多余的思绪,为内心创造一个清晰而宁静的内在空间。

这不仅是一场心灵上的净化,更是给予自己一个重新开始的机会。

诚如蒋胜男所说:

“人不是机器,需要情绪放松。我们努力工作、努力睡眠是为了生活。”

过度加班占用了休息和情绪调整时间,所以我们不必感到羞愧。

当你的情绪开始预警的时候,去“放纵”抚慰它。

如果放松的方式,能够给自己带来一些提升,那当然是更好的。

如果不能,也请相信,你仍是值得被温柔对待的。

友情提示

本站部分转载文章,皆来自互联网,仅供参考及分享,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;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他问题,请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!

联系邮箱:1042463605@qq.com